文/徐琳左函辉吴晓题
随着“银发潮”的到来,旅居生活成为老年人旅游市场喜闻乐见的健康养老新风尚。康养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候鸟党员”作为随气候变化旅居外地的一类特殊党员,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加强这一群体的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中国养都”眉山市洪雅县为例,在走访座谈、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基础上,探析“候鸟党员”管理的困难、原因及对策。
一、主要困难
洪雅作为离成都近、环境优的高品质度假目的地,近年来吸引大量人群避暑度假、康养旅游。据统计,今年全县已接待游客581万人次,居住时间超过2个月的游客逾10万人,其中党员约占10%。抽样1000余名“候鸟党员”中,55岁以上占79.5%,体制内离退休人员占80%,多数集中在瓦屋山、七里坪旅游度假区。
近年来,洪雅县探索“候鸟党员”管理,通过建立“片区+网格+楼栋”三级架构,摸排“候鸟党员”底数,鼓励其参与景区管理、基层治理等事务,带动“候鸟党员”建言献策、发挥作用。虽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有效管理还有较大差距,主要面临“五难”。
动态摸清底数难。目前对党员身份的鉴定主要依靠党员主动“亮身份”,或者党员间的相互介绍,“候鸟党员”底数依据仍是过去建立的党员台账,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更新。以七里坪镇为例,对“候鸟党员”的摸排主要是依靠两个物业公司功能性党支部进行,但是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候鸟”游客不愿意表明党员身份。
信息精准沟通难。未主动向流入地报备的“候鸟党员”,流入流出两地基层党组织之间信息不互通。部分向流入地报备的“候鸟党员”,主动了解当地基层党组织情况和活动安排得很少,党组织与“候鸟党员”之间互不清楚情况、互不了解对方想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和活动安排,一般是在人多的地方贴个公告栏,到底有多少“候鸟党员”了解、参与,没人负责跟踪掌握,仅仅是“一告了之”。
有效组织活动难。从组织活动能力看,流入地基层党组织存在场地、经费、力量等不足的问题,难免会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从参与活动意愿看,多数“候鸟党员”有自己的安排,认为活动吸引力不强,不太愿意改变自己既定安排来参与。部分“候鸟党员”自发组织的活动,以娱乐身心为主,既与党员管理结合不起来,也因需兴趣相投限制了参与范围,普适性不强。
常态发挥作用难。日常走访中,有“候鸟党员”谈到,作为外来党员,如果没有当地党组织的明确号召,不方便插手当地事务。也有基层党组织谈到,“候鸟党员”组织关系不在当地,组织其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名不正、言不顺,加之“候鸟党员”不熟悉当地情况,容易引发矛盾,影响工作效果。
矛盾问题处理难。当业主和物业产生矛盾纠纷,物业无法有效解决时,“候鸟党员”很少向基层党组织反映诉求,而是采取其他形式,人为增加矛盾、制造情绪,给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带来巨大工作压力。
二、原因分析
基层党组织“小马拉大车”。基层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景区、度假区精力和人手严重短缺。以七里坪镇为例,度假区淡季本地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旺季时最多突破4万人,相当于半个县城,而七里坪镇的干部只有60余人,社区干部只有5人,对于“候鸟党员”管理有心无力。同时,“候鸟党员”管理平台打造、组织活动等都无经费支持,当地基层党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党员党组织意识不到位。多数“候鸟党员”认为自身作为游客短期出门,不属于流动党员,不需要向流出流入地基层党组织报备。流出地基层党组织出于“候鸟党员”流出时间短、期间多次往返的考虑,未将其纳入流动党员管理。流入地基层党组织,在“候鸟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前,不便刻意区分,通常当作普通游客同等对待。基于三方意识不到位,导致有的“候鸟党员”外出期间处于“两不管”状态。
陌生人社会影响归属感。旅居群体来自天南地北,生活习惯迥然不同,形成标准的陌生人社会,群体间相对自我封闭、感情淡薄,加之缺乏有效主体来精准摸排、动态掌握小区基本情况,让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难以深入。在不全面清楚情况的前提下,当地基层党组织很难针对性与“候鸟党员”沟通,也很难人岗相宜地发挥“候鸟党员”作用,致使“候鸟党员”对流入地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地域认同感。
管理制度尚不明晰。“候鸟党员”以暂时性康养旅居为主,其身份定位与规范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流动党员定义存在较大差别,但目前并没有根据“候鸟”党员特性出台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流入流出两地基层党组织责任划分、管理内容模糊不清,基层党组织对“候鸟党员”管理,无章可循,“候鸟党员”自身也无法“对号入座”。
三、对策思考
完善制度,让“候鸟党员”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优化管理机制。依据“候鸟党员”群体特性,针对性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候鸟党员”、流出流入地基层党组织三方职责,落实经费保障,将管理扩大到全时段、各地域。二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候鸟党员”动态管理系统,搭建线上报备平台,完善流入地报到接洽制度,主动识别服务“候鸟党员”。三是探索激励机制。及时表扬优秀“候鸟党员”,并向流出地通报,激发“候鸟党员”积极性。探索在“候鸟”中发展党员的有效合规机制,面向长期到村(社区)报到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众,给予发展党员指标,允许在报到村发展为党员。
建强组织,让各方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是建强村级组织。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加强社会工作者等辅助力量的培育配备,组织“候鸟党员”流出较为集中的成都、乐山等地村(社区)党组织与流入地结对,形成管理合力。二是建强行业组织。细化住建、文旅行业党委职责,依托智慧旅游信息中心、外来游客置业信息采集等,从源头端摸准“候鸟党员”信息。组织社区党组织、住建、卫健等行业部门党组织与“候鸟”党组织、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立党建联盟,常态化开展党建联盟学习教育。组建小区物业党支部,配强党务工作者,为“候鸟党员”提供服务。三是建强自治组织。村(社区)党组织指导组建“候鸟”党支部,推行“党支部+物业+楼长+党员业主”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候鸟”党支部在小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解决小区管理难题。
搭建平台,让“候鸟党员”需有所应、才有所用。一是搭建服务保障平台。搭建“1+1+N”服务团组,即1个报到党组织和1个联络员服务N名“候鸟党员”,引导其合理表达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候鸟党员”归属感责任感。二是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充分结合“候鸟党员”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建立建言献策、招商引资、柔性引才、基层治理等平台,探索制定“候鸟党员”积分制度,积分结果可享受当地的景区门票、公交车票、博物馆、电影院等优惠政策和就医就诊等绿色通道,着力激发“候鸟党员”发挥作用。三是搭建活动组织平台。拓展党群服务中心、人才工作站等现有平台,设立“候鸟党员”服务站、社区论坛,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候鸟党员”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第33期中青班学员。徐琳/中共眉山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一级调研员;左函辉/省委社会工作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干部处处长;吴晓题/蜀道投资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