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热线

用“小屏幕”点亮乡村发展路

城事 通讯员:陈建佳 2568℃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蒋筱青余娜

火花村粮经复合种植基地。供图/火花村

“感觉呼吸都有些急促,还有些微微出汗……”说起第一次踏进直播间面对镜头的情景,邹丹坦言有点紧张。但手握家乡的农特产品开始推介并现场品尝后,她渐渐放松下来。

邹丹是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党总支书记。今年9月,邹丹与来自全省的7700余名学员一起,参加了四川省第三期中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电商主播人才培训。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邹丹就开始了她的第一次直播带货尝试。

在四川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村播”行列。他们中有像邹丹一样的党员干部,也有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一些回乡创业的青年人才,甚至有一些普通的村民。

“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在村里当主播、做电商。我希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把我们村里的特产卖得更多、卖得更好。”说起网上的那些乡村“大V”,邹丹眼里泛着光。

奔富“新赛道”

村民的土特产通过“村播”销往全国各地。供图/通江组

赵海伶,正是邹丹眼中的乡村“大V”。虽然看上去年龄不大,但赵海伶却是全省最早做农村电商的那一批人之一。

2009年,“80后”赵海伶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广元市青川县开网店、做电商。

“刚回去的时候,青川正处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第一年,交通不便,物流不便,网络也不畅。”赵海伶常常白天坐着拖拉机进山收货,晚上打包订单,一有空就守着电脑看有没有新订单。

创业第一年很艰辛,但看到许多村民因为卖不出木耳、蜂蜜十分着急,赵海伶坚持了下来。第一年,她就帮当地村民卖出去价值几十万元的货物。虽然销售有起色了,但渐渐地赵海伶发现了新问题:村民的农产品在质量、包装等方面,跟不上互联网消费者的需求。

意识到问题后,赵海伶将工作重心放到了“标准化生产”上。201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与农户合作,建立了规范化生产基地、加工工厂和农产品检测实验室。“从采摘、加工到包装,我们都有标准化流程,老百姓也知道如何按照市场需求种、采、收。”赵海伶说。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青川县交通、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电商成本在降低、效率在提升,赵海伶对做电商更有信心了。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和电商购物深度融合,“村播”这一新型电商模式愈加火热。

“在农村做电商不能只拘泥于开网店卖东西,要不断强化品牌理念,用拍摄短视频吸引流量,用‘村播’让更多山货山珍‘出山’。”对这一变化,赵海伶有着自己的理解。

但新的路走出“成效”并不容易。2019年12月,赵海伶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在工厂车间包装产品,仅有160多人点赞。后来赵海伶调整思路,开始分“系列”拍摄乡村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场景,《我和我的农户们》播放量达到90多万,《羊肚菌的一生》播放量达到130多万。

“流量多了,直播间也就渐渐热闹了。”赵海伶说,直播间里的产品多是木耳、蜂蜜等青川农特产品,销量不错。通过“村播”进一步带动,她的10家实体店销售额不断增加,入驻众多商超平台的产品也更有知名度了。目前,赵海伶已有6000多户“乡村合伙人”,通过直播带货帮农户年均增收1.6万元。

赵海伶的“村播”之路,正成为许多乡村奔富的“新赛道”。目前,随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省农特产品越来越丰富,需要更广阔的市场。“通过一根网线,一个支架,一部手机,‘村播’就能把农特产品的宣传、销售壁垒打通,对村民增收帮助非常大。”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从省到市到县,各相关部门支持“村播”的力度越来越大、举措越来越多。今年7月,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委组织部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推进“一村六员一主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为什么是“村播”

德阳市旌阳区农村电商技能培训班实践操作课。供图/旌阳组

得知自己即将参加四川省第三期中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电商主播人才培训,邹丹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的是,可以借此好好地了解一下电商,在村里做起来了以后肯定能将村里正在发展的天冬、甜蒜卖得更好;忐忑的是,自己在这方面还是一个“小白”,“到底行不行哦?”

这样的想法,不少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有。然而,一周的培训下来,邹丹直言收获满满。

“我原先以为村里的直播带货就是请外面的‘网红’来帮你卖东西,想得太简单了。其实,大家更愿意看到的是真实、自然、原汁原味的农村。一条小河沟、一盘农家菜,说不定比千百个吆喝都管用。”邹丹说。

在邹丹看来,通过“村播”带货,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可以让消费者购买到便宜、安全、可靠的农产品。

“请外面的人带货,人家肯定不会白干,要多赚你一笔钱。如果我们村里搞直播,主要还是为了打开知名度,让老百姓的东西更好卖。”邹丹说。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电商的繁荣,一些直播带货乱象也开始产生,甚至敲响了“警钟”。去年,凉山彝族自治州通报了“曲某”“赵某”等网红直播带货案。该团队打着“助农”“优质原生态”等旗号,将假冒大凉山农特产品销售至全国20余个省份,销售额超千万元。

而具有“官方”认证性质的“村播”,无疑更能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特别是一些村干部的公益带货,因为有官方身份的“背书”,更成为了助农增收的密码。

由于起步晚,火花村还没有专属的直播间和直播团队,火花村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形态与农村电商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有一些差距。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田家紫皮大蒜做成的甜蒜、海椒酱很有发展前景,但路要一步步来。现阶段我们主要是和其他发展得好的村、团队合作,积累经验。”邹丹说。

事实上,效果已初步显现。

省委组织部去年9月和今年6月分别举办了两期电商主播人才培训,参加培训的共有207个村。培训后,新开展“村播”的有112个村,近一年销售额达2151万元。今年6月以来,省委组织部与商务厅联合启动“百名红色主播”乡村振兴公益行活动,130余名乡村网红主播到中省财政扶持村开展直播847场次,销售额达1426万元。

这是一场新变革

通江县“百村千人”电商助农活动现场。供图/通江组

“90后”杨为民从事电商行业快十年了,这个行业的变化之快,让他都感到“有点赶不上了”。

2015年大学毕业后,杨为民回到巴中市通江县做电商,那时的他,考虑最多的是“收货”和“发货”的问题。

“货的质量行不行?收到的大量货物怎么快速发出去?发不出去的货物怎么存放?”杨为民说,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在当地建成集散中心,与顺丰、京东等合作做生鲜冷链。

“家门口”的集散中心,让当地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商的魅力。通江县杨柏镇邵家河村村民李小华,有做魔芋、豆腐、榨菜的手艺。尽管村里人都很认可,但她不敢多做。“我们是做小本生意的,怎么存、怎么卖都成问题。”李小华说。

现在,杨为民团队经常到各个村收货,依托集散中心,快速包装发货,李小华做的土特产常常被订购一空。

为助力山货出村,杨为民还打造了6个村播团队,并配备美工、运营、短视频及售后等团队。如今在邵家河村的田间地头,常常可见一个个主播架起手机,推介土豆、茶叶、土鸡、土猪、牛肉等农特产品。赶集直播、村书记直播……当地农特产品种植历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元素的植入,更让广大网友耳目一新。

“现在做电商,观念不一样了。首先是播文化,让大家喜欢看;其次才是播产品,而且还要考虑直播技术、人才、品牌、管理和渠道等各方面的问题。”杨为民说。

“这是一场变革。无论是从人、货、渠道还是从生态角度看,‘村播’都在潜移默化中给乡村带来变化。”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说,要通过发挥地方政府支持作用、营造农村电商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打造县域直播电商基地等方式,助力“村播”健康发展。

如今,“村播”正在四川广袤的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为了将“村播”做得更好,通江县以“双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村播”助农项目等为引擎,带动物流快递加速向乡村延伸,促进种植养殖业纵深发展,打造村(社区)组织、网络平台、快递物流公司等“多元参与”的电商示范地,实现群众、平台、公司等多方受益。

泸州市合江县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一宿一播”“一镇一播”,推进合江县“村播”人、货、场融合发展,着力促进农村地区电商直播生态健康发展。

甘孜藏族自治州做好“土特产”文章,高质量建设有机产业集群并全面加强质量全过程监管。同时,加快电商助农步伐,培育建成有机产品、文创产品、甘孜味道等具有本地鲜明特点的原产地官方旗舰店和京东特产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开展“店播”“村播”“田播”等特色直播活动。

“村播”这一新形态,将“深巷酒香”远播千里,挖掘出农村更多价值,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