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年的建街史、700米长的砖石路,是成都市新津区太平场老街的“身份证”。早在清末民初,太平场就做着辐射全成都的棉纱生意,年交易额达一百多万两白银,老街商铺、会馆、庙宇林立,俨然“首场”架势。但时间价值的沉淀,往往带来空间面貌的衰落,百余年后的太平场洗尽铅华,露出颓败倦容,期盼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来得再快一些。如何更新?社区“两委”犯了难,为了历史而驻足还是为了当下而进取,一段“老街新生记”就此展开。
从“罪人”到“媒人”,社区书记打破“守旧心墙”。“你再这样搞下去就是历史的罪人!”面对老街居民的严正“指控”,太平场社区党委书记鲍仪感到有些错愕,在他看来把老街闲置空间租出去既能盘活资源,又能修缮危房,对群众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这一“指控”一度成为社区“两委”班子的讨论热点,班子成员们纷纷拿出揣度民心、探听民意的看家本领,为鲍书记解忧。
“我把大家的意见建议总结了一下,归根结底就是群众盼望拆迁,如果不清楚我们干事的前因后果,就会认为社区在变卖老街资产。”鲍仪感叹,人民群众才是老街的主人,我带人看房没经过主人的同意,不就等于是喧宾夺主吗?于是太平场社区“两委”班子以区委组织部“包网联户畅民心”行动为契机,对老街居民进行全覆盖入户走访,力求做到讲清来意、说清利害、摸清资源、探清虚实“四个清”。
经过走访,社区“两委”发现老街民房产权错综复杂,有的是小产权、有的是国有资产,甚至还有民国时期的房契。“难怪居民骂我历史罪人,原来这么多糊涂账都还没有算清”。鲍仪意识到梳理盘活资源是市场行为,必须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于是太平场社区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恒易诚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对内将老街闲置民房纳入公司名下统一运营,对外联合群众开展空间招租,房屋租金从最初的每年2000—3000元涨到5万余元每年。同时,为防止居民利益受损、租客租房成本过高,公司制定租金指导价区间,开展中介服务、法律咨询,促成健康可持续的租赁关系。
“现在带人去老街看房,大家说我像个媒人,清楚群众‘嫁’的底线,也了解租客‘娶’的需求。”鲍仪自豪地说,现在天天都有人来看房,帮助居民年均增收2万多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累计达到20.4万元。
从“情怀”到“生意”,复古文青演绎“市场逻辑”。为什么看得上这些破破旧旧的房子?这是鲍仪向返乡创客们提出的疑问。700余米的老街上,天上是电线纠结的“蜘蛛网”、墙上有斑驳不堪的“老年斑”,地上还时有深浅不一的“水凼凼”,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就是要这种感觉!这样的场景才‘出片’。”老街的创客李豪告诉鲍仪,说着打开小红书APP,一条他拍摄的“复古硬照”已经有了数万次的点击量,还有人在评论区询问房子怎么租,想来开店。
“现在的古街古镇千篇一律,房子比城里还新,霓虹灯、大音响让人反感。”长吉大茶铺的主理人张冰心、徐国威,曾从事金融、装修行业,盘下铺子做生意的想法源自于二人的一次股票推荐会。“我最开始就是被这间铺子对面的黄州会馆吸引。”张冰心认为当下最流行的创业模式莫过于“古建+小院”,于是立即把这支“潜力股”推荐给了徐国威。在社区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下,房东同意租房,二人便迅速组建11人的股东大会,众筹解决启动资金问题,并紧扣市场热点推出院坝茶叙、文创体验等拳头产品,很快将长吉大茶铺打造成为了老街上最具流量的打卡胜地。
从策划动议到开门迎客最短只用6个月,老街新店的萌芽周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但这也让社区“两委”担心“流量”无法变“留量”。基于这种担忧,太平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常去巡店,倾听新店主理人们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按需提供停车场修建、路面平整、危房加固等10余项硬件支撑。“怕他们跑了,更怕他们把生意做‘死’了。”,得益于社区“两委”的“护苗”行动,30家老街新店全部存活,旺季接待游客量达1万余人次以上。
从“观望”到“参与”,党员群众共筑“营商环境”。老街重现往日喧嚣,发展中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租金上涨让商家不堪重负、车辆乱停乱放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私搭乱建造成安全隐患等,社区“两委”为此操碎了心。找党员、带群众、促共治,成为当务之急。
“最开始我们成立了老街党支部,负责车辆指引、路面保洁等工作”,但社区“两委”发现随着问题投诉的增多,支部不堪重负,群众也没有充分参与。要凝聚老街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引入协商议事、多元共治的模式必不可少。于是在区委组织部和宝墩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社区“两委”充分征求创客主理人、老街居民的意见,成立了由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商家、社工等7人组成的太平老街共治委员会,共同开展业态审核、装修指导等工作,有序引导群众、商家参与停车指引、安全排查等共治任务,有效将问题投诉量从50多个降低到3个。
为了促进老街创客与老街居民的互动融合,社区“两委”结合实际制定积分制二十五条,在居民端,发布环境治理、矛盾调解、秩序维护等老街积分实践主题活动7场,带动150余人参与,发放积分超2000分,可用于在老街商户兑换产品服务;在创客端,鼓励商家参与老街微组织培育发展、街区营造等工作,每个季度推荐4家商户作为积分兑换点,开展配套促销活动,实现消费导流、商居共融。此外,老街共治委员会还与新生代企业家商会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共同发起成立“老街生机”社区慈善微基金,募集资金5万余元,专项支持老街发展治理。
“环境好了年轻人才想来、常来,老街才有希望和生机。”退休老党员朱洪泉动员亲属降低商铺租金、青年创客黄颖在疫情期间主动投身社区工作等等,无不展现出老与新的相濡以沫、过去与未来的共荣共生。
(供稿单位:中共成都市新津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