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赤不苏镇是典型的高半山乡镇,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离乡务工、易地搬迁定居的流动党员逐年增加,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已经成为构建羌区城乡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赤不苏镇围绕有效破题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学习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难题,深入实施“1234”工作法,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务工不误学,有家更有为”,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觉,为赋能基层治理凝聚流动党员“红色力量”。
建立“一个数据库”,破题“去向难掌握”,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家”。认真落实“党委专管、支部包联、动态更新”的管理办法,依托赤不苏镇98个微网格,采取网格比对、入户核实、电话访问等方式对9个村流动党员开展“拉网式”排查。聚焦基本情况、流出时间、流入地点、工作单位、居住地址、联系方式“六个清楚”,分类建好“一村一表、一人一档”动态管理信息台账,实现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新、信息明。健全“双向”联系制度,深入实施“1+N”结对跟踪模式,明确15名在家党员与25名流动党员进行全覆盖结对,通过行前登记、返乡报到与节日走访、日常联络相结合的方式,对流动党员外出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做到“进出”“去向”心中有数,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
搭建“两个平台”,破题“管理难落实”,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序”。积极构建“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良性局面,依托茂县凤仪镇区域党建联盟,完善赤不苏高半山流动党员城郊联系服务机制,推行“党建联盟+城郊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模式,用活“红色微家”平台,持续完善责任双向联结、信息双向联通、教育双向联合、管理双向联动管理格局。采取“居住地管理”模式,依托凤仪镇辖区党群服务中心,针对赤不苏镇避险搬迁城镇异地建房、购房安置流动党员,探索建立易地搬迁安置点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子女教育等方面帮助。同时,镇党委主要领导每年会前往1至2个流动党组织开展“心连心”座谈,叙乡情、话桑梓、聊发展,了解流动党组织建设运行情况、倾听流出党员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增强流动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创新“三种载体”,破题“教育难开展”,促进流动党员“流而有学”。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开展流动党员“线上线下”教育方式,切实解决流动党员学习难组织、零散化、覆盖面窄等难题。一是灵活多样“线上学”。探索推进“指尖上的组织生活”,用好阿坝组工、羌山党旗红等平台资源,定期在流动党员微信群推送时事资讯、发展动态、政策文件等学习资料,加强与流动党员的“零距离”沟通,做到“随时学”“联动学”。二是身临其境“线下学”。抢抓节前节后流动党员集中返乡返程、回乡农忙等“窗口期”,“七一”、国庆慰问等时间段,通过召开“三会一课”、书记坝坝会、上门送学等方式为流动党员“充电赋能”,沉浸式开展理论教育。累计开展教育培训40余场次,收集意见建议10余条。三是双向互动“结对学”。建立“远程联学、结对帮学”机制,村两委干部等与流动党员结成“学习对子”,“点对点”促学、帮学,确保“离家不离训,流动不流学”。同步开展“送书上门”,向流动党员寄送学习书籍300余本,引导流动党员自主学习。
开展“四类活动”,破题“作用难发挥”,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为”。一是建言献策促发展。结合区域党建联盟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组织流动党支部党员与居住地党组织共建党群活动,积极开展“我为赤不苏发展做贡献”等座谈活动,引导流动党员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活跃因子”,截至目前,收集意见建议8条。二是交流分享共促进。组织返乡流动党员参加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会10余场次,传授生产技术、农业养殖、销售模式等经验,在助力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走访慰问送温暖。坚持“政治生日时必联、逢年过节时必联、遇到困难时必访”,结合“双联双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载体,赤不苏镇党委常态化开展流动党员及其家属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入学、看病、就业等生产生活难题,切实解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四是干事创业展形象。发挥流动党员“关键少数”作用,对流动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立活动“组织员”、为民“解忧员”、基层“调解员”、治安“巡查员”等“六员岗位”,引导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推动流动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比贡献”。
(中共茂县县委组织部李卓美)